了解和本最新动态

30

2024

-

09

谁能掌控大容量储能未来的发展方向?

Author:


大容量锂电池储能正在加快走进现实。

大容量锂电池储能正在加快走进现实。

自2023年以来,储能容量就进入了一种“疯狂增长”阶段。其中5MWh之后新一代储备产品主导的新一轮比拼已经进入白热化。

9月初,远景储能将储能系统容量直接提到8MWh+。足见,5MWh储能系统可能是只是短暂性统一了“应用一代”储能产品。但“储备一代”6MWh+大容量储能的技术比拼已经已经卷成一片红海。

据高工储能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阳光电源、宁德时代、比亚迪储能、中车株洲所、亿纬锂能、远景储能、中创新航、天合储能、南都电源、蜂巢能源、瑞浦兰钧等相继发布或透露储备一代的大容量储能产品。

大容量储能浅层次的比拼,主要是降本驱动。尤其在储能陷入疯狂内卷的同时,谁能获得储能极致性价比的密码,谁将获得最终的制胜权。

但要深层次挖掘“动因”,或将关乎谁在定义下一代大容量储能的未来。

经过高工储能梳理,目前出现在储能领域的有两股主流势力想要定义大容量储能的未来。

定义大容量储能的两股主流势力

一类是,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远景储能、天合储能、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瑞浦兰钧等电芯企业或者具备电芯自研能力的系统集成商。

据高工储能分析,这类企业在大容量电芯领域不断探索,希望能能够从电芯领域定义储能。最具典型性意义的就是宁德时代发布的五年零衰减的6.25MWh天恒系统,其中搭配的大容量电芯为587Ah储能电芯。

此次发布会,宁德时代极度淡化电芯的容量,却如动力领域一样重提电芯前五年零衰减、能量密度。希望用另一套话语来描述或者定义储能未来。

此外在高工储能走访宁德时代储能工厂时,宁德时代重点强调宁德时代电芯可达到PPB级失效率。据高工储能了解到,这一指标源于动力领域,且是动力领域的关于电芯失效率的最高规格指标。

在储能领域,这一指标可以复刻到TWh储能电站中,也意味着相当低的电芯失效率,极高的电芯安全保障。

电芯领域,以宁德时代、比亚迪、远景储能等几乎以“急吼吼”的声势在搅动大容量储能“这一池春水”。

但电芯企业的这一举动,显然也让第二股主流势力---以阳光电源、中车株洲所等为首的系统厂商也紧锣密鼓加入定义大容量储能的行列,即希冀从系统角度来统一一款大容量电芯,从而定义大容量储能。

系统层面定义大容量储能优势很明显:长期与海内外业主打交道的主要是储能系统厂商,且阳光电源已经连续八年位居全球储能系统出货量中国企业第一、具备全栈自研实力,另一参与者中车株洲所也在2023年位居国内储能系统出货量第一。从上述来看,系统集成商来定义大容量储能的概率也很高。

首先,从阳光电源的角度来看,在第二代储能电芯314Ah的统一上,其已经充当了引导行业的作用。从刚好一度电、去掉冗余的角度,阳光电源联合主流电芯厂商定义了正在较大规模走向应用的314Ah储能电芯。

那么一直具备电芯研发、测试实力阳光电源,自然也希望下一代主流大容量储能系统能够由自己的“定义”或者“主推”。

但另一家在国内储能市场获得“乘火箭式”突破的厂商---中车株洲所,在9月做了一件颇为轰动的大事: 联合14家核心部件厂商,发布了下一代大容量储能系统。

高工储能在此前的文章里提到,中车株洲所这次联合业内知名零部件厂商,其中电芯厂有中创新航、兰钧新能源等。

有意思的是,8月28日,电芯阵营的中创新航在主题为“共伟大 共美好”的2024中创新航全球生态大会上发布了“至久系列“储能产品,未来中创新航将分阶段推出长寿命20尺的6.25MWh、可以兼容2000V电压平台的6.8MWh直流侧集装箱产品,以及对应6.25MWh集装箱的392Ah电芯和对应6.8MWh集装箱的625Ah+电芯

可见,一方面主流电芯企业配合阳光电源、中车株洲所等系统企业开启下一代大容量储能系统的开发;另一方面,电芯企业希望从自己对储能的理解研发或者发布下一代大容量储能系统。

主流势力之外的“变量”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电芯制造工艺并未统一。一直以来,卷绕和叠片也处一种割据战中。且叠片工艺正加快在大容量趋势下加速渗透。

以刀片电池为杀手锏的比亚迪,延续了此技术工艺在储能领域“征战”,电芯尺寸和规格迥异主流方型铁锂,系统容量也自成一派。

另一家走叠片工艺的蜂巢能源,坚持短刀+飞叠,大容量储能领域亦是自成一派。

此外,在储能领域一直做法较为大胆的亿纬锂能,很早就发布了628Ah储能电芯,在系统领域也开始自己的思考,"MR Gight"不断迭代。

电芯领域尚未统一尺寸和规格之外,系统领域的阳光电源和中车株洲所争夺定义下一代大容量储能的战局也开始拉开。足见,这场定义大容量储能争夺战,不仅仅是两大阵营的比拼,更是企业之间的较量。

中车株洲所在今年9月这个节点,抢占先机率先发布了其认为的下一代储能系统,且定义储能的“野心”很明显,联合14家主流零部件。据高工储能了解到,中车株洲所不仅抢占了先机,还率先开启了产业链的“合众连横”。

在如此“剑拔弩张”的局势下,谁将定义大容量储能未来?如何与其他技术路线竞逐?值得期待。

来源:高工储能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