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和本最新动态
11
2025
-
02
储能电芯全年出货超320GWh:三大细分市场生变
Author:
回顾2024年的储能招投标市场,电芯集采作为其中的重要子集,通常伴随着集采和框采模式进行。
回顾2024年的储能招投标市场,电芯集采作为其中的重要子集,通常伴随着集采和框采模式进行。
一方面,电芯集采/框采可降低业主采购成本、提高效率,并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集采和框采模式有助于提高市场的集中度,使大企业更容易占据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2024年314Ah电芯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化,加速了对280Ah电芯的替代进程,并且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对此,高工储能从采购比例、技术要求、质量要求、认证要求等多个方面观察,以期更直观地展示2024年的储能电芯采购需求变化。
一是,280Ah、314Ah储能电芯的采购比例、采购主体变化。
从今年上半年的储能电芯采购的比例来看,280Ah储能电芯仍是主流。而随着各大电池厂商在二季度加速量产节奏,314Ah储能电芯得以放量,业主也在下半年大规模开启314Ah储能电芯采购需求。
从采购比例来看,国能信控、中国电气装备集团两大央国企在今年开启的GWh级别储能电芯集采中,314Ah单标份额均超过了7成以上。
不仅如此,中国储能装备集团的单个标段甚至达到了11.1GWh级别,是今年的首个突破10GWh级别314Ah储能电芯集采。
从招标主体来看,今年首度释放314Ah储能电芯集采信号的企业来自中国电气装备,后续其他央国企以及集成商们开始陆续跟进。据高工储能不完全统计,2024年明确采购314Ah储能电芯的招标已超过20GWh。
从行业内看,五大六小一直是储能招投标市场绝对的主力,他们的采购标准代表了一定的业内技术标准和当下需求,也往往是储能市场第一批勇于“吃螃蟹”的队伍,也提振了集成商们配套314Ah储能电芯的行业信心。
二是,性能要求、质量要求的门槛在提高。
性能要求方面,2024年的储能招标对280Ah电芯、314Ah电芯的循环要求超过了6000次,日历寿命不低于15年,能效方面的要求也在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新出台的《GB/T 36276-2023 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要求电芯单体效率在25℃的环境下不低于93%,而电池模块、电池簇的初始充放电能量效率依次不小于94%、95%。
结合系统层级来看,《GB/T 44026-2024 预制舱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技术规范》要求常温状态下(25℃),直流舱的充放电能量效率不小于88%,交流舱的充放电能量效率不小于83%。
在新国标下,电芯企业也在广泛探讨经济效益与安全阈值的平衡。
同样在2024年实现314Ah电芯量产的豪鹏储能表示,部分市场需求电芯0.5P时,能量效率要提升至94.5%以上,以提高经济收益。这一趋势促使电芯企业更加注重经济效益,而可能忽视了电芯的安全性能。
不仅如此,豪鹏认为,在卷绕工艺下,314Ah电芯将能量效率从94%提升至94.5%以上,会导致电芯在过充和热失控时的最高温度增加30℃至50℃,从而显著增加了系统防止热失控和起火的安全设计成本。
然而,随着市场的深入应用,豪鹏相信市场将更多地倾向于提升电芯的安全阈值。
与此同时,随着GB36276-2023标准的实施,对外部短路的要求变得更加严格,确保了电芯在外部短路条件下的绝对安全。
因此,豪鹏表示未来314Ah电芯在结构设计上需要更加精确地考虑过流设计,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减少对充放电能量效率的影响。
此外,亦有业主开启了对功率型储能系统、电芯的招标需求。功率型产品主要应用于电网调频、负荷平抑及能量回收、电压暂降治理等场景,随着新能源并网比例不断提高及电力市场改革,对于倍率型储能产品的需求十分明确。
1月17日,南方电网储能公司2023-2024年储能电站设备框架采购项目中标人公布。该标出现了1P电池储能系统框架采购需求,由智光储能中标。
从行业内看,该采购也是电力集采中首次出现1P储能电池系统要求(此前也有1C储能电池的概念)。
4月,华电集团发布江西华电宜丰双峰黄岗风电项目磷酸锂铁电化学储能系统采购招标公告,招标范围为15MW/15MWh磷酸铁锂电化学储能系统,电池充放电倍率1C,电池单体的标称容量≥280Ah。
11月28日,中储科技2025年度电芯框架招标招标公告发布,标包2采购的内容为2025年度电芯1C共1GWh。
质量要求方面,已有央国企开始明确对电池生产日期的要求,一定程度上预防了过期电池、库存电池在市场上的流通。
中电建发布的2025-2026年度储能系统招标公告中,要求电池生产日期不得早于项目实际供货日期超过3个月,电池(电芯)的性能、参数等应符合项目实施阶段正在执行的国家质量标准。
高工产研(GGII)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锂电池规划产能约590GWh,较2023年下降近60%。供需失衡下,电芯企业投产更加谨慎。
从电芯企业的生产节奏来看,3个月的生产到供货时间,一方面制约了企业用库存电芯履行合约的行为;另一方面也筛选了短时间内具备一定规模量产实力的企业。
三是,储能电芯采购出现对海外认证的需求。
临近年末的一则采购中,明确要求了对314Ah储能电芯的出海认证。
12月24日,由浙江耀宁科技集团控股的江西星能装备技术发展有限公司2025年储能系统零部件(电芯)集中采购项目招标公告发布,共采购4GWh的280Ah、314Ah电芯。
该招标要求还表示,如电芯通过IEC62619、UL1973、UL9540A、UN38.3认证的优先入围。
值得一提的是,IEC、UL、UN均为海外认证要求,且是关键指标,但对于电芯企业存在认证时间长的痛点。
其中,北美UL认证周期在8-16个工作周、欧洲CE在3-6个工作周,均为出海的核心安全认证。此外,储能电芯出海还需要通过锂电池UN38.3、运输鉴定等其他认证审核,同步拉长了出海战线。
2024年除了电芯企业拿到海外集成商订单,国内系统集成商也在同步探索出海可能,正带动国内电芯集采要求的持续变化。
据高工储能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底,已有超52GWh储能电池出海订单。宁德时代、海辰储能、瑞浦兰钧、亿纬锂能、楚能新能源、国轩高科等头部电池企业都拿下了海外订单。
据高工储能不完全统计,今年共有以下招标提出了对≥280Ah以及314Ah储能电芯的采购需求:

(为不完全统计*)
来源:高工储能
暂无数据